- 黄凤丽;李贵宝;张一丁;戴长雷;
基于水利部河长办281项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样本,构建“制度传导-空间分异-流域治理”三维分析框架,系统解析河湖长制治理效能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纵向层级效能呈“倒金字塔”衰减,乡级和村级基层受技术覆盖率不足24%与财政强度低于4.8万元/公里制约;(2)东西部效能鸿沟显著,长三角地区跨界水质达标率高达92%,而西部智能监管率不足24%;(3)南北流域协同分化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交易量仅为长三角地区的6.56%,数字孪生重点河段覆盖率38.7%不足太湖流域89.2%的一半。据此提出“权责重构-技术适配-流域统筹-价值转化”四维协同路径,推动政策势能向全域治理效能转化。
2025年11期 v.53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李凤滨;范建强;刘利军;
长距离输水管线水力调度对管线安全影响非常重大。本文结合国内大伙房输水工程运行调度原则,长距离输水管线水力调度应以压力监控为主、流量监控为辅,并宜选达西-魏斯巴赫公式建立干支线流量与压力关系,同时,为确保干线供水富余度,应选择水压线高值运行。结论表明,干线稳压塔的布置位置及溢流限值对干线供水水力调度影响很大,特别是近于管段中心位置的稳压塔。
2025年11期 v.5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江琳;
基于土体入渗理论,以郧十高速公路十堰段内某山区黏土路堑边坡为例,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与持续时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入渗通过改变土体饱和度等降低了边坡稳定性,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时,边坡安全系数减小,且降雨强度影响更为显著。经实际滑坡案例验证,模拟值与实际结果较为吻合,表明模型精度较高。研究成果为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防护措施制定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公路安全运营意义重大。
2025年11期 v.53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安宇翔;卜新魁;
文章以水库蓄水安全鉴定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聚焦当前水库蓄水安全鉴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首先阐述水库蓄水安全鉴定的重要性及国内相关法规标准的发展背景,进而深入剖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涵盖工程资料缺失与更新滞后、施工质量隐患与设计不合理、鉴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多部门协调效率低下以及鉴定评价方法缺乏动态性和量化标准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从完善工程资料管理、强化施工质量管控、优化设计方案、提升鉴定人员素质与组织协调能力、明确参建各方职责等维度提出系统性对策建议。研究旨在为提升水库蓄水安全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保障水库工程安全运行,推动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v.53 14-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曾辉;张妍;李政;
为提升水电站治安反恐风险防范水平和处置能力,根据国内外治安反恐形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水电站防恐防暴的重点部位,这些重点部位主要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升压变电站、地下厂房辅助洞室、集中控制中心、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等。文章提出了水电站防恐防暴实体防范措施配置的基本原则,并分别按照水电站常态三级防范、常态二级防范和常态一级防范的安全防范要求,重点从陆域、水域周界和出入口实体屏障等方面来配置水电站防恐防暴的实体防范措施,这些工程措施可以大大提升水电站的本质安全水平。
2025年11期 v.5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佳琳;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水利工程项目发挥主要作用为灌溉和防洪,具备较好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目标,做好农业发展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将水资源浪费控制到最低。文章的研究对象为滨海湾新区沙涌义务植树活动,对水利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进行了综合论述,总结成功的经验,为今后同类型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2025年11期 v.53 20-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丁银剑;
围岩变形是导致TBM施工事故的重要且日益突出的诱因,系统分析围岩变形所致TBM施工事故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此,采用耦合收敛-约束法和风险分析理论,分析掌子面及护盾后方支护对围岩-护盾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而计算护盾压力;通过分析护盾承受压力评估洞室变形对TBM施工的影响程度,将事故后果划分为5个等级。基于后果等级和发生概率,构建TBM施工变形风险评价矩阵,并参照现有风险接受准则确定最终风险等级。最后,应用该方法对某地输水隧洞护盾TBM施工进行风险评估。
2025年11期 v.5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冯力学;
高压摆喷灌浆技术指的是采用高压水流冲开土层再灌入水泥浆作为防水层,其材料配比会直接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防水效果、结实程度以及使用寿命等。文章以潼湖生态智慧区红岗新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根据试验及现场测得数据,分析水灰比、水泥用量、外加剂以及浆液浓度等的参数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灰比为1.8~1.5时防水性能最好,当水泥用量为18%时结构强度能提升35%,而合适的外加剂则能够使抗折强度提升22%,旨在能为类似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及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v.5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薇;
文章聚焦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的空间配置优化与效益耦合,探讨提升治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工程措施现状、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均衡。研究发现,合理配置工程措施可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分析表明,优化后的工程措施在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揭示了综合治理中空间配置优化的重要性,为我国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v.53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郭振阳;
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涂层,通过快速冻融法对C30F200水工混凝土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并测试不同冻融次数下的动弹模量和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所有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和抗压强度均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涂刷防护涂层后的抗冻性能显著提高;在冻融次数相同下,KH560硅烷膜涂层的抗冻性能提升效果最佳,其次是ET-5401型环氧树脂和CPA防碳化涂层,冻融200次时涂刷硅烷组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为79.6%、抗压强度35.2 MPa,明显高于其他涂层材料,可以为水工结构加固设计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v.53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韩成;
针对双叶片自吸泵结构特殊,气液分离室内扩散及冲击损失较大且内部水力损失较高的实际,应用熵产理论和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对双叶片自吸泵内部能量损失以及流体流动状态随时间改变的非定常流动特性展开计算和模拟。根据分析结果,双叶片自吸泵内熵产分布表现出与水头损失基本一致的趋势规律;自吸泵能量损失集中出现在蜗壳、叶轮及气液分离室等区域,故应以此类区域为自吸泵内水力特性优化的核心单元。蜗壳前端的隔舌处以及出口扩散段内部压力脉动强度均较高,非稳态流动的不利影响大。分析结果可作为双叶片自吸泵优化设计及安全稳定运行的借鉴参考。
2025年11期 v.53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练迪;吴春熠;陈龙;王京晶;邓俊聪;
“22·6”洪水是一场十分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面临严峻的防汛压力,首次启用了珠江流域唯一国家级蓄滞洪区:潖江蓄滞洪区。基于水文监测数据、野外调查及历史档案,通过对潖江蓄滞洪区暴雨洪水过程的深入分析和调查考证,系统剖析了蓄滞洪区的暴雨洪水过程、洪峰演进特征及淹没范围。研究表明,蓄滞洪区洪水主要源于北江倒灌,最大蓄水量达3.093亿m~3,启用后石角站洪峰流量最大削减1000 m~3/s,大燕河源潭站水位下降0.25 m,显著缓解了北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压力。成果揭示了“22·6”洪水历时长、总量大、范围集中的特征,明晰了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蓄滞洪区调度优化与补偿机制修订提供了精准的水文数据支撑与技术路径。
2025年11期 v.5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侯世超;涂图;
针对新建桥梁桩基邻近施工对深埋盾构输水隧洞影响研究不足的问题,文章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法系统分析了桩基施工及荷载对盾构管片及输水隧洞在完建期与运行期的附加变形与应力影响。研究表明:桩基施工及承载均诱发隧洞显著附加变形与应力。当桩隧水平净距小于5倍桩径(约1倍洞径)时影响尤为显著,超过1倍洞径后影响快速衰减。在水平距离相近的条件下,桩底距拱顶越近或侵入隧洞范围,对输水隧洞不利影响越大。输水隧洞运行期的高内水压力可部分抵消外部荷载,使其受邻近桩基影响的程度低于常规盾构隧道。研究成果为桥梁桩基近接深埋输水盾构隧洞的安全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v.5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何照青;
为合理控制水库灌溉工程施工成本,基于灌溉工程施工成本预测,利用随机森林明确灌溉工程施工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NGO-CNN-SVM模型。收集2019—2024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水库灌溉工程施工成本数据,分别进行精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NGO-CNN-SVM模型达到MAE、RMSE和MAPE误差最小化及与R~2最接近1双重目标,优越性高于其它模型。
2025年11期 v.53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孔令岩;
长距离原水管线中未检测到的泄漏会导致淡水供应的严重损失。长距离原水管线的地下部署、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管网的复杂性给准确的漏水检测和定位带来了挑战。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泄漏检测和定位方法,该方法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水流传感器生成的数据,建立一个简单的长距离原水管线模拟管网,由横跨不同管段的3个水流传感器组成。记录流量传感器的读数,并用于训练机器学习分类器。泄漏检测和定位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和定位长距离原水管线泄漏,准确率为99.58%。
2025年11期 v.5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赖水芳;
针对传统模式灌溉与排水系统交织、水资源调配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等弊端问题,以江西泰和县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对“灌排分离”模式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中创新设计与实践应用进行探讨分析,阐述该模式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关键工程设计要点。实践应用成效评估表明,“灌排分离”模式显著提升了灌溉保证率和水利用效率,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2025年11期 v.53 62-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廉鑫;
通过设计空气、标准、水中及饱和石灰水4种二次养护方式,结合抗压强度、透气性、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测试,研究分析了不同养护方式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饱和石灰水养护试件能够显著提高试件抗压强度、降低透气性和孔隙率,改善孔隙结构复杂性,从而提升其抗渗性和耐久性;而空气养护由于失水收缩和干缩作用,导致混凝土性能最差。研究成果可以为优化二次养护工艺、提高蒸养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v.53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徐涛;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工程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其耐久性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程环境中,混凝土材料常常面临着多种复杂且恶劣的环境条件,其中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的耦合作用对混凝土材料的劣化效应尤为显著。文章旨在深入研究基于硫酸盐侵蚀对冻融环境中混凝土材料劣化效应的规律,通过系统的实验分析、理论推导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揭示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相互作用下混凝土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变化机制,为提高混凝土材料在复杂环境下的耐久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11期 v.5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魏孔山;
为探究黄土坡面水力侵蚀中产流、产沙过程,在黄土坡面试验区进行了降雨过程人工试验,并应用动态土壤侵蚀模型对径流及产流、产沙量展开模拟;对试验值和模拟值进行比较,并对动态土壤侵蚀模型在黄土坡面水力侵蚀过程分析中的适用性做出评价。结果表明,黄土坡面产流、产沙量均随雨强、地面倾斜段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雨强、地面倾斜段长度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黄土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产流、产沙量实测值与模拟值偏差较小,体现出动态土壤侵蚀模型在黄土坡面区域水力侵蚀过程模拟中的适用性。
2025年11期 v.53 75-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肖华燕;
在水利工程中应用顶管施工技术的目的是构建高密封性输水通道、实现精准可控的节水调控目标。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复杂地层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技术体系构建、激光导向与PID动态纠偏的轴线精度保障技术、泥水平衡顶管施工质量控制与动态监测技术3个方面着手,分析了水利工程中顶管技术的应用要点。成果可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11期 v.53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文娜;桑林浩;
在设计输水规模条件下,对某人工开挖运河拟定不同治理方案:主槽扩挖至25 m方案、主槽扩挖至30 m方案、滩地筑埝方案。为研究不同治理方案的治理效果,利用HEC-RAS建立河道一维水动力模型,分别对三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从输水水位、滩地保护与截渗影响、环境影响、征地移民、工程投资等方面对比分析各治理方案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最终给出推荐方案。
2025年11期 v.53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林瑞良;
文章结合某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从现场勘察、方案制定以及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出发,重点阐述了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方法,并提出强化边坡支护质量的有效措施,旨在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高质量运行,相关理论成果以期为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1期 v.53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张美玲;谢运山;刘礼庆;
以镇江市横塘湖生态状况监测数据为基础,根据江苏省水利厅发布的《生态河湖状况评价规范》,从水安全、水生物、水生境、水空间及公众满意度五大类,13个指标构建了横塘湖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对横塘湖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明确了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其为科学量化评价指标,强化生态河湖水资源管理,健全河湖管理保护体系,维护河湖健康提供重要参考和应用价值。
2025年11期 v.53 90-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德亮;
针对新疆库克赛依引水枢纽工程因长期运行导致的闸基冲刷、结构老化及消能防冲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水文气象分析、工程地质评价、水力计算及闸堰结合方案比选,提出上闸址的综合除险加固方案。结果表明:上闸址地形地质条件更优,河道狭窄且水流集中,枢纽布置可减少泄洪对左岸煤渣场的影响,引水渠长度缩短,工程直接投资较下闸址节省;同时通过优化泄洪冲沙闸与溢流堰结构,有效应对冲刷问题,确保洪水条件下的安全运行。研究方案兼顾灌溉引水与防洪需求,减少占地及生态影响,显著提升水流衔接稳定性与泄洪排沙效率,可为类似低山丘陵区引水枢纽除险加固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v.53 94-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黄思齐;
为解决以往在河道确权划界测量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文章以安顺市果者河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路径。包括创设控制网、集成多源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绘制地形要素、划定岸线管理范围、成果精度验证。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界桩误差不超过±5 cm,高程误差维持在3 cm以内,与传统方法相比,测量效率提升近40%,在准确界定河道边界、凸显地物的基础上,也能为河道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v.53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龙昌勇;
随着社会发展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河道治理不再是单一的考虑防洪,而是由人水和谐理念发展到结合生态、景观、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理思维。堤防类型的选择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对工程投资、运行效果、水生态文明建设等起着重要影响因素。笔者结合安顺市平坝区节溪河防洪工程治理经验,按照“安全-生态-景观-经济”四维决策框架,对直立式、斜坡式、复合式、桩板式等4种堤防的力学机理、适用条件、设计要点进行归纳,提出上述4种不同类型堤防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及选择,以期在实践中具有借鉴作用。
2025年11期 v.53 102-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聂琪;
随着水环境治理需求的不断提升,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日益增多,淤泥处理成为关键环节。淤泥固化技术通过添加固化剂与淤泥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改变淤泥物理力学性质,实现淤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文章系统探讨淤泥固化技术在河道清淤疏浚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其工艺原理、技术优势、施工流程及应用案例,阐述该技术对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减少二次污染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作用,为河道综合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v.53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潘长贵;严克渊;
随着采矿规模的不断扩大,排土场岩溶频发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鑫达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法构建水文地质渗流模型,分析排土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周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排土场强岩溶区发育K1等落水洞,地下水通过鸭院-花滩河岩溶管道向花滩河排泄。水质监测表明,排土场上游硫酸盐浓度为239~241 mg/L,经天然稀释后下游降至6.8 mg/L,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水均衡误差<5%,证明排土场淋滤水对下游水质影响可控。研究对该矿场排土场岩溶影响和测绘有效,能够为后续开采安全和水质保护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53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志爱;
以凌海市八千镇典型盐碱区的耕地、草地、园地和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碳氮储存特征,探讨不同用地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在团聚体稳定性方面表现最优而耕地最差,草地土壤中>2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用地类型,耕地>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低;同时,草地土壤中的SOC和T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用地方式,而耕地土壤中的SOC和TN含量最低;草地土壤中>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对碳氮的贡献率最高,而耕地土壤中<0.25 mm粒级的贡献率最高。草地和园地更有利于盐碱地土壤结构的改善和碳氮固持能力的提升,而耕地由于频繁人为干扰,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碳氮含量较低,可以为盐碱地土壤可持续管理及农业生产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v.53 115-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程丽萍;
文章以武夷山市黄柏溪引水至樟树水库连通工程为实例,介绍了该工程中拦水坝位置的选择和堰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拦水堰形式的比选,给出了拦水坝工程结构布置,并对气盾坝在武夷山市黄柏溪引水至樟树水库连通工程中的应用效果给出了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溢流堰和橡胶坝,气盾坝虽然一次性投资较高,但是后期运行成本低,耐久性较高,使用寿命较长,景观效果也好,是本工程中拦水堰形式的最优选择。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创意产业园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和灌溉用水,工程效益显著。
2025年11期 v.53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旦朝金;
文章以青池水库为例,主要探讨其在除险加固工程中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的应用。阐述了工程主要设计要求和指标,介绍了混凝土防渗墙具体的施工工艺及相关方法,包括膨润土泥浆制备、造孔成槽施工、造孔成槽质量检查、清孔换浆及水下浇筑混凝土,以期为类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当中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的运用提供些许参考。
2025年11期 v.53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永堤;
跃进水库是小(2)型、IV级水利构筑物,长期运行中,坝面老化、渗漏及输水系统效能呈现退化态势,为提升工程安全性与运营管理水平,需对坝面、裂缝、溢洪道、输水系统、深基坑与高支模安全管控及机电信息化集成进行系统性除险加固。运用结构耐久与防渗一体化设计、顶管与沉井组合顶进、全程安全监控、远程视频与声光报警集成系统,坝面耐久与止水性能显著提升,行洪与放水功能符合既定设计参数,运维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工期成本管控有效,绿色施工目标得以实现。研究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施工领域贡献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管理范式。
2025年11期 v.53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林海东;
针对我国水利工程设施“老龄化”引发的结构性病害与文化价值湮没问题,文章探讨了结构加固型挂壁翻新施工工艺在旧水工建筑物改造中的应用。通过凿毛处理、植筋、钢筋网焊接、单侧模板系统及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等技术,使新旧混凝土协同作用,实现承载力提升与历史风貌保留的双重目标。该工艺较传统方法可降低综合成本、减少碳排放、缩短工期,且适用于基础沉降稳定、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少的工况。通过探讨,挂壁工艺在结构安全、文化保护及经济性方面具有较显著优势,为水利遗产保护提供了“修旧如旧”的技术方向。
2025年11期 v.53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文武;
中小型水库是完善地方水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期间,为促进水网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小型水库应做好技术施工把控工作。基于此,文章选取纳夜水库为中小型水库实例,围绕自密实堆石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探析,在明确工程概况的基础上,进行纳夜水库自密实堆石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参数计算工作,进一步分析自密实堆石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2025年11期 v.5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生龙;高翔;牛娅娟;
水资源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讨赖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基本情况、水文特征和水资源量的分析,深入思考了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措施和建议,以期为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策略和实践帮助。
2025年11期 v.53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星伟;吕琨珑;胡月楠;程畅;孙凯;
针对传统水利经济效益核算方法难以全面反映生态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问题,以福建三明金溪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构建包含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利工程效益核算体系。研究采用当量因子法、水量平衡法、替代成本法和费用支出法等评估方法,定量分析了工程生态效益;通过融合生态学与水利学科方法,在传统防洪效益评估基础上,将生态价值纳入经济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核算体系能有效量化生态水利工程综合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v.53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张关军;朱晓平;
中国农村水环境受农业面源、工业点源与生活污水多源复合污染,威胁饮用水安全。通过解析污染物迁移路径及暴露机制,揭示了复合污染引发的慢性健康与生态风险。对比中英水污染治理体系,提出构建流域协同管理框架与公众参与式监测机制。结合浙江实践,分析全链条治理体系与差异化供水模式的协同效应。未来应强化生态补偿机制与数字监管体系,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为乡村振兴中的水安全保障提供系统性方案。
2025年11期 v.53 149-15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芳;
为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赋能作用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示范区主要做法,结合新质生产力对精准化、智能化的要求,提出贵州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建议与展望,包括优化奖补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等,以期为贵州及类似地区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53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静;
研究针对极端气候作用下的堤防老化病害问题,通过分析气候应力、材料响应、结构损伤的链式反应机理,结合GIS空间分析与多源传感数据融合,揭示了堤防材料性能劣化、结构稳定性下降及区域化病害分布规律。据此构建动态分级预警模型,并提出抗干缩、抗冲刷、抗冻胀的预防性养护策略。研究成果为极端气候下堤防的灾变防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2025年11期 v.53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赛;
依据《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设计基准配合比,通过调整粉煤灰、HPMC、PVA和AR玻璃纤维掺量确定最佳配合比,并进一步探究最佳配合比下不同类型纤维对喷射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纤维素最佳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0%和0.12%,PVA和AR玻璃纤维最佳体积掺量均为0.2%;掺入粉煤灰、HPMC、PVA和AR玻璃纤维后,喷射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所降低,其中PVA2纤维组抗压强度降幅最大,AR2玻璃纤维组抗折强度降幅最显著,而两者的抗拉强度均有所提高;HPMC和PVA纤维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网状结构,改善微观致密性,而AR玻璃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较差,导致结构松散。研究成果可以为喷射混凝土的纤维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提供科学。
2025年11期 v.53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石英秀;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在保障生产生活用水、调控流域水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近年来,随着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与施工技术的迭代升级,工程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质量问题。文章以辽宁某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测数据与施工记录,系统剖析水利枢纽工程施工质量缺陷的形成原因,重点针对地基处理固结灌浆效果差、土石方开挖轮廓偏差超标等常见质量问题,构建多维度控制对策体系,并通过工程应用验证其有效性,为同类工程的质量管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2025年11期 v.53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赵聪;丁毅;
为了解决城市河道存在着水体存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景观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市民的亲水需求,通过水流调度和闸门控制等手段,设计和开展了脉冲调水实验。通过两个闸站的联合调度,控制下泄流量和水量,为实验河道进行补水。实验取得一定成果,通过分析发现:脉冲调水实验能有效改善河道水体存量,减少摇蚊密数量,改善市民亲水体验,但也存在着水草增长量大的不利影响。下一步将继续调整和改进实验方案,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2025年11期 v.53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束洋;
水利工程建设中,节制闸与船闸协同建设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运行调度上存在矛盾。核心问题表现为功能需求冲突导致空间布局矛盾,管理目标差异引发运行调度割裂,重复投入致使生态成本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统筹一体化设计、动态调度协同及共享资源成本控制等管理对策,结合具体工程案例,验证此协同建设管理方法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效率和降低生态影响方面的有效性,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v.53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雪妮;
为提升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防洪能力,文章对普宁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水尾溪堤防达标加固工程展开分析。项目治理河道涉及清淤、护岸加固、穿堤涵闸建设等施工内容,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技术,严格执行施工规范、质量控制标准,组织机械清障、土方开挖、回填等工序,结合施工临时道路搭建、安全管理措施,工程按期完成。施工全过程共划分2个分部工程、570个单元工程,经评定全部合格,优良率1.2%,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结果表明,现代化施工技术管理方法能够提升工程质量,为现代化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提供了经验参考。
2025年11期 v.53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剑丽;竺宝莹;
文章构建含“收费率风险”“管网地理复杂性”等专业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量化发现:运营风险以0.598权重居首,其中收费率风险(0.318)与收益不足风险(0.161)受农村人口45%和水价差异显著驱动;建设风险(0.202)因995 km管网施工复杂性形成工期延误(0.071)与成本超支(0.051)的耦合传导。创新提出“区块链+智能水表”解决方案,可大幅降低农村收费漏缴率。研究为城乡供水PPP项目提供了“风险识别-传导分析-技术应对”的全链条创新框架。
2025年11期 v.53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